竹小昂:1953年,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,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。之后他摆摊租书,艰难度日。然而一个人的出现,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。新中国刚站稳脚跟,知识分子们满腔热血投身教...
2025-10-08 18:59 点击次数:186
1953年,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,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。之后他摆摊租书,艰难度日。然而一个人的出现,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。新中国刚站稳脚跟,知识分子们满腔热血投身教育事业。一个刚毕业的数学小伙子,揣着教案北上北京,本想在讲台上大展拳脚,谁知一口家乡话带出的口吃,让他栽了个跟头。街头书摊成了他的落脚点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就在这节骨眼上,有人伸出手,拉他一把。这背后,是怎么样的缘分和眼光?那时候,国家百废待兴,教育成了头等大事。无数年轻人响应号召,埋头苦读,为建设添砖加瓦。陈景润1933年生在福建福州一个普通人家,从小就对数字着迷。1949年,他考进厦门大学数学系。那学校师资强,氛围浓,学生们天天泡图书馆,琢磨数论难题。陈景润本科三年,学得扎实,毕业论文直奔堆垒猜想,逻辑严谨,老师们都夸他有潜力。1953年夏,分配下来,他去了北京四中。那是首都知名中学,学生多,压力大。他本想好好教书育人,可现实总有弯路。北京四中规矩严,授课要求高。陈景润口吃问题,从小就这样,讲课时字句卡壳,学生听不清,家长也埋怨。学校先让他批改作业,试了几个月,还是觉得不合适。1954年初,正式通知停职回乡,说是养病。其实就是辞退。他收拾东西南下,回到福州老家。家里条件一般,父亲是小职员,母亲操持家务。他不想闲着,干脆在南街摆起书摊。摊上搁些小说、杂志,租给街坊孩子赚点小钱。日子过得紧巴巴,早起摆摊,晚上数铜板,勉强糊口。那时候,福州街头小贩多,他也融入其中,可心里总惦记数学,没放弃自学。摆摊那阵子,陈景润没少碰壁。书摊风吹日晒,雨天还得收摊避水。收入少,家里开销大,街坊闲话也多,说他读书读傻了,当不成老师。可他咬牙坚持,每天抽空看书,推导公式。国家那时正鼓励知识分子自力更生,他也算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。1954年冬,北京开会,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听说了这事。王亚南是老革命,治学严谨,早年把《资本论》译本稿费全捐给学生买鞋。他在北京教育部走廊上,被四中校长拦住,对方摇头叹气,说陈景润上课结巴,家长闹腾。王亚南一听,脑中闪过三年前那个瘦弱学生,总在图书馆角落钻研。他当即回校,翻出档案,毕业论文密密麻麻的符号,让他想起华罗庚当年的劲头。王亚南没多想,写信给福州,安排陈景润回厦大图书馆管书。1954年腊月,信到了,陈景润拆开一看,里面夹着火车票,落款红章醒目。他收拾摊子,登上南下列车。抵达厦大,图书馆二楼角落给他腾出旧桌。王亚南特意叮嘱,别派杂活,让他安静看书。陈景润月薪42元,跟普通助教一样,可环境安静,书海无边。他每天开馆前啃馒头,眼睛盯期刊。闭馆后,继续抄录苏联数学杂志。王亚南每月转两趟,看他裹棉袄钻研,就让总务处配电暖器。那份关切,实打实。在厦大,陈景润渐渐站稳脚跟。1955年,他转任数学系助教,帮着上课辅助。闲时推导公式,草稿纸堆成山。1956年春,他整理手稿,寄到北京,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结论。中科院一看,调令很快就下来。他以为是借书条,继续归类期刊。1957年,正式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,加入数论班。那里高手云集,他埋头苦干,成果频出。新中国教育方针就是因材施教,王亚南的做法,正是识才用才的典范。陈景润的路越走越宽。1966年,在中关村单身宿舍,他完成“1+2”证明。那一刻,国际数学界震动,中国数论研究跃上新台阶。他给厦大寄感谢信,夹着旧借书证。王亚南虽已去世多年,那张卡片上红笔鼓励记号,还在提醒后人。档案馆里,1954年人事档清清楚楚,入职时一切从简,却给了特殊空间。想想看,那年代,国家资源有限,可对人才从不吝啬。陈景润从街头书摊到数学泰斗,靠的就是这份坚持和组织的关爱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